(在福建地理學會與福建自然資源學會聯合舉辦的2018年學術年會上的報告,2018,10,27)
(根據錄音整理)
最近我在科學出版社出版《地理學思維與實踐》新書,全書六章,其中第二章是闡述我設計的現代地理學思維脈絡體系,今天把這一體系探索的過程向大家介紹并求教。

地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科學,必須有明確的研究范圍、完整的研究對象、獨立的理論、完善的研究方法和特有的應用領域。這在地理學發展過程中,國內外許多學者曾有過不同的看法。曾有人認為地理學是實踐科學,沒有理論。如果沒有理論就不成科學??茖W的發展固然離不開實踐知識的積累,但僅有實踐知識也無法讓一門科學成立起來。地理學不可能沒有理論而存在,如果只有實踐知識的積累,它將很快變為純粹的博物學。事實上,地理學學科得以建立,就是來自一系列的概念、范疇和原理構成的知識體系,地理學不需要理論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茖W理論是按系統性原則形成的知識單元,包括概念、范疇、原理等,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成為指導人們實踐的有力武器。二十多年來,我在對博士生教學實踐中,一直在學習與探索著地理學的理論體系,在眾多地理學名家的點撥與啟發下,萌生許多想法,現在我把這些想法融合一起,稱之“現代地理學思維脈絡體系”,這個體系是由許多概念、范疇、原理有序集成的,這個集成還很粗糙、不成熟。盡管這樣,我還是把它端出來,不見太陽的苗子永遠長不大?;谶@一想法,我把它置于大眾視野下評審,希望它能茁壯成長,今天是個機會,求教大家。

我所說的“思維脈絡”是指有一連串融會貫通的思維,這好像山脈一樣是由眾多山體串連而成。所指的“體系”是多種思維有序構成的知識單元,涵蓋核心思想、方法論、研究方法、研究特色和著落點等五個方面。我提出的現代地理學核心思想是人地關系、系統和空間三個理念。核心只能一個,我怎么能提三個呢?我把這三個理念串聯而成一個思維脈絡,使用“思維脈絡”這個名詞,用意就在這里。三個理念在思想脈絡中各有它的地位,人地關系是靈魂,系統是支柱,空間是本色。下面就說一說這種定位的由來。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的主導思想,地理學研究任何問題都要想到人地關系,所謂“見地及人”。“人”與“地”的關系歸根結底是“人”對“地”是“利用”或是“保護”的關系,究竟要采取什么措施,一切要從“人”的需求出發,脫離“人”的需求,“地”的好壞就無從說起。這個理念成為地理學者特有的思維,體現學科個性化特征,是地理學的獨家思想,喻之為靈魂。系統思維作為支柱,支撐現代地理學,現代地理學把人地關系上升到人地系統的層次上來研究,用生態系統的若干思維研究人地關系,由分析性向系統性思維轉換。于是人地關系中各組成要素之間或與其周圍環境之間,可以以“流”的形式(如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經濟流、人口流、社會流等)來探究,人地系統思維應用了生態系統以下的一些思維,如系統與要素、整體與局部、結構與功能、有序與無序、信息與載體、反饋與控制、調節與協同、漸變與突變、平衡與發展等概念,將傳統地理學的類比、歸納思維提升到邏輯思維上,孕育著地理學的現代化特征。還須指出人地系統是復雜系統中的復雜系統,除了具有生態系統的若干特征外,又大大異于生態系統,而且高于生態系統。因此必須從復雜系統的整體論視角出發,運用復雜系統研究的思維與方法研究人地系統,才有助于人們了解人地系統發展規律及動因,有利于更好地進行適應和調控管理,進而促進人地協調發展??梢钥闯鰶]有系統思維的支撐與架構,地理學只能停留在傳統地理學的水平,有了系統思維的支撐,才發展與完善了現代地理學。因此把系統思維定位為支柱。地理學是由空間思維起家的。20世紀30年代中期,德國、法國、美國等西方地理學家如洪堡、李特爾、拉采爾、李?;舴?、赫特納、白呂納、亨丁頓等強調地理學研究區域及其對地理要素的因果關系,這是近代地理學的起跑線。在地理學領域,一切對象都毫無例外地發生在特定的空間中,空間思維是地理學分析研究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發生、影響的基礎。將其定位為“本色”,一指它是起家思維,另一個意思是永不褪色,也就是說地理學研究,空間思維是不能或缺的,所以有“地理學是人類活動的空間科學”之說。人地關系、系統和空間三者思維處于現代地理學思維脈絡體系的位置是:人地關系思維作為靈魂居上,系統思維作為支柱居中,空間思維作為本色居底,它們有序排列并相互依存成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中。
現代地理學不僅有它的核心思維,而且還有其特有的方法論。方法論提供給人們的是一般性的方法論原則,而不是具體的方法本身,方法論也是理論。這種一般性原則常常能給人們以重要的提示、啟發或指導,使在工作中能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去創造或選擇良好的甚至是巧妙的方法。方法論的高度決定了人們對實踐知識的理解深度,直接導致創新工作落入不同的檔次。當人們缺少必要的方法論視野時,即使極有意義的實踐事實放在面前,也不能從繁蕪叢雜的現象中提取出重大發現來。我把地理學中區域學派、生態學派、景觀生態學派、區位學派和數量學派五個學派作為方法論看待。因為它們各自從不同視角審視地理景象,豐富了現代地理學的內涵。這五個學派中除區域學派以空間差異性為指導而建立起區域論,這算是地理學的原生理論外,生態、景觀生態、區位、數量等其他學派都是把各自獨立學科的原生理論與人地關系的思維有機融合,從而產生次生理論。生態學派借助于生態學的生態系統整體性、有序性、協調性、穩定性理論,構建人地系統的和諧演進論;景觀生態學派借助于景觀生態學的空間異質性理論,構建地理格局理論;區位學派借助于經濟學的區位理論,構建地域分工理論、經濟地域運動理論;數量學派借助于數量學的定量化理論,構建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理論?,F代地理學擁有這五個方法論, 促使其研究不是具體方法的羅列,而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論性,可以從理論基礎的高度來分析問題,然而它又不停留在哲學的探討上, 表現一定的具體性和實踐性,這就造就地理學者言之有物的特色。這樣在傳統地理學的空間思維基礎上疊加生態系統、景觀生態系統、區位和數量等次生理論而形成五彩繽紛的現代地理學。我將其喻為人體之五臟,可以協調整體各項功能的運行。
上面談到“見地及人”是地理學的特色,而地理學還有另一個特色是“微入宏出”。對地理現象的研究不僅對區域某個時段內的分析,更要揭示地理現象變化的性質、過程、程度與機理,并由此導出宏觀決策。所以地理學者提出的宏觀決策一般是座落在微觀研究基礎上,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從微觀入手例如,借鑒化學、物理學、生物學先進方法的測試、分析與模擬技術,微觀識別和甄別地理過程;利用遙感對地觀測系統和典型地理單元長期定位、半定位觀測網絡,研究典型地區地理要素、地理格局和過程的變化;利用室內外模擬實驗,剖析地理環境的復雜性。我選擇我國農業發達的南方農村地區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福建省漳浦縣馬坪鎮為試驗區,建立試驗樣區,采取室內實驗研究、野外定位觀測和實地調查訪談相結合的方法:調查研究本區地理要素和地理格局,定位觀測各種地理過程的變化,從物質和能量兩個方面,分析其投入產出狀況;對樣區土壤進行物理、化學和生物學分析;對馬坪鎮農民和農業科技人員進行訪談,詳細了解傳統農業的具體生產情況。在摸清情況之后,突破土地利用以單“兵種”和以經濟效益為最高目標的傳統做法,應用生態系統的整體效應和良性循環原理,設計具有三個生產層次和六個子系統的農業資源耦合系統生產模式,通過生態鏈、空間鏈、時間鏈、經濟鏈多種形式耦合,尋求物質與經濟的兩個系統良性循環,展開微觀、中微觀和宏觀三個層次研究:一是以能值理論為基礎的微觀研究,結果顯示,在農田的總效益中,生態效益占51%,經濟效益占49%,于是提出重視生態生產力的理念,為生態補償提供科學依據。二是以生產力為核心的農業耦合系統的中微觀研究, 結果顯示,新設計的農業資源耦合系統生產模式不僅可提高地力,增加產量,而且可以增強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抗逆性,使生產功能和生態功能相得益彰,這一模式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得到推廣。三是以系統動力學方法為基礎的宏觀研究,根據農業耦合系統中所包含的各種相互聯系的因果關系閉環,把復雜多變的地理現象流體化,繪出反饋回路和流程圖,運用結構方程式給予定量描述,揭示地理系統的結構。通過建模仿真運行,構造理論模型,對馬坪鎮資金分配和用地分配提出對策和預測,以達到最優控制的目的。從三個層次研究結果中觀察出農業資源系統的耦合建設,實際上是農業生產從無序到有序、從局部到整體的發展過程,它不僅是農業資源系統內各要素的相互協調,還包括磨合、調控、約束甚至限制。只有在微觀和宏觀層次上調節好農業資源系統的各耦合單元之間的關系,力爭使這些關系處于最佳的狀態,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農業資源系統內在的潛力,充分發揮農業資源系統耦合的效益,達到減少外部資源的投入,實現低投入高產出的效果。最終在不僅實現優質、高產、低耗、高效的農業生產的目標,還達到農業生態系統的持續、快速和良性發展的目標。于是我認為加強農業耦合系統建設,是由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建議把農業系統耦合作為當前農業科技創新的戰略需求。這一成果顯示了地理學獨特的“微入宏出”的研究特色。
福建長汀縣嚴重土壤侵蝕發生于20世紀初,至今將近100年歷史,成為福建省土壤侵蝕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亞熱帶花崗巖丘陵地區水蝕荒漠化的一個典型代表。在20世紀40年代長汀縣就與陜西長安、甘肅天水建立了全國僅有的三個土壤侵蝕試驗站,土壤侵蝕治理研究經歷半個多世紀。盡管治理研究歷程長,但邊治理、邊破壞的情況時有發生,且幾度反復,直至1980年仍光山依舊。1984年第一次土壤侵蝕普查時,長汀縣主要流失區河田盆地的土壤侵蝕面積占總土地面積的44.65%,位居全省之首,土壤侵蝕致使河床不斷抬高,甚至高出農田1~1.5m,形成河床比田高的情形,“河田”由此得名。在一次討論長汀水土保持會議上,我提出水土流失源于貧困,又是貧困之源。嚴重水土流失區必是貧困區,貧困區必會出現水土流失,貧困與水土流失緊密相連。水土保持工作要從原有固守治山、治水的框框中走出來,主動與治貧掛鉤。把民生問題、農民增收貫穿水土保持工作全過程,標本兼治。以扶貧推動水土保持,以農民的實際收益、脫貧程度檢驗水土保持成果。為此,我提出長汀水土保持的民生性、協調性和持續性三步走的治理方案,首先從解決民生入手。一位領導同志贊揚我說:人家提出的意見大都是種樹、種草、挖溝等一些技術措施,唯獨您提出開發與治理同步走的意見,說明您心里存有老百姓,是很高的思想境界。我說:我最高的思想境界只是教好書,帶好學生,之所以能提出這些建議,不是我的思想境界高,而是體現地理學的學術思想應用,其中道理就是水土流失要從傳統的“見地不見人”的治理模式提高到“見地及人” 范式上來。由這個經歷看出,地理學者必定是懷有國家情懷,地理學必定是服務大局的。
地理學研究面對地球表面最復雜的系統,解開這個系統之謎,必須依靠系統分析、空間分析和數量分析。地理學思維之所以獨特,是因為它可以綜合/跨越若干個學科來解決問題,系統分析不僅決定了跨越學科的跨度,而且又決定了研究成果的高度,所以說系統分析是探索人地系統優化控制的最佳方法??臻g分析是探討地理空間的差異性、多維性、關聯性和異質性,于是地理學研究必定是著落在實地,不流虛談??臻g分析是探索地理空間優化、生產力合理布局的最佳方法。地理學的活力來自系統分析和空間分析這兩個研究手段。猶如人之雙手決定人的靈活性。當今系統分析、空間分析必先依賴數量分析,而數量分析只有附身于系統分析、空間分析才能顯現其威力。所以我所喻的雙手,實際潛在著三個分析。
地理學發展過程從地理考察與描述,進而探索自然或人文的演變過程,摸清其動態變化規律,真正了解與認識地球表層的許多自然地理現象,從而改造自然、保護人類生存環境。通過野外定點觀測可以了解到各種自然地理現象的形成、發展和變化過程,以及這些變化過程的產生條件與內外影響因素,但地理科學研究己經從過去靜態定位描述,轉入動態的地理變化過程的定量動力學研究,還需要了解這些變化過程中物質遷移與能量的積累、消耗、轉化與傳輸機理,這就必要開展室內工作。通過室內定量分析與模擬實驗的大量工作,建立地理模型,研究各子系統或各變量之間的關系,取得必要的變量參數,達到探求機理的目的。于是野外調查和室內工作成為現代地理學立身之本,沒有這兩個途徑提供足夠數據,研究成果猶如無根之木,隨時都會倒下。據此我把野外調查與室內工作兩者喻為人之雙腿,兩腿并行,才能穩步前進。倘若偏廢成為“跛腳”,則難遠走。
我把上述研究范式構繪成示意圖(圖1),將現代地理學比作一個完整的人類軀體,把核心思想脈絡、方法論和研究方法分別安排在首部、軀干和四肢位置,以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為著落點,形成現代地理學思維脈絡體系。這種比喻,只是讓人更好地了解現代地理學所涵蓋的概念、范疇、原理和研究方法所處的地位及其對整個的影響及其特色和交叉性。這種做法是否妥當,有待評說。

圖1現代地理學思維脈絡體系
我在15年來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與11年來長汀水土保持的研究實踐中,體會到農業戰場需要地理學者,地理學者參與經濟建設主戰場有其獨特優勢。地理學成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獨特的橋梁,所關注的科學問題直接指向今天決策者的緊迫需求。地理學者必須具有綜合性的知識儲備和跨學科的科學判斷能力,通過大量綜合、跨學科研究,帶來“以地及人”的無與倫比的洞察力,獲得“微入宏出”的成果,成為政府智庫的重要成員,為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出謀獻策。這就是地理學充滿活力又令人神往的魅力。
上述心得出自于我二十多年對慱士生的教學實踐,我把自己對地理學的思考與實踐經驗,與來自五湖四海,學科背景、學緣結構、思考方式迥異的博士生們交流、分享。在講授過程中,強調師生之間的互動,并貫穿于始終?;邮桥鲎渤鏊枷牖鸹?,并交匯升華的助推劑。年輕人的活力與創新,進一步激發我對地理學思想理論體系的思考與總結,使得我對地理學思想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有了科學、系統、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所構思的現代地理學思維脈絡體系就更加清晰與豐滿。同時學生們熱心把我課堂講授錄音整理成初稿,這才使《地理學思維與實踐》一書順利出版。每想及此,感受到一代比一代強,我要感謝我的學生們。地理學思維如同大海,面廣底深,這個文章理應由地理學大家來寫,我把在小規模范圍內教學的講稿付之出版,自忖不自量力,有誠惶誠恐之感。讀了陸大道院士的《地理科學的價值與地理學者的情懷》一文后,有感于當前需要這些宣傳,又基于學生們的熱心支持,不揣冒昧把自己想法公諸于眾。以我淺薄的地理學根底,談此大題目,不免出現缺點與錯誤,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整理者: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慱士生黃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