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紫光閣》 作者:趙睿 發布時間:2018年第11期
“我們應該對食物有一種敬畏之情。”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成升魁對食物浪費現象總是耿耿于懷。2013年以來,成升魁率領團隊圍繞食物浪費、新時期國民營養與糧食安全等問題開展持續研究,并撰寫了系列咨詢報告。這組報告多次獲得中央領導批示,教育部據此下發《關于切實做好中小學節糧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央電視臺也對該研究進行重點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廣受贊譽的研究成果,不僅凝聚著成升魁及其團隊的智慧和汗水,更代表著一位科學家為國分憂、為民造福的赤誠初心。
向社會陋習宣戰
成升魁講起他的學生時代,就像路遙在《平凡的世界》里對主人公孫少平的描寫一樣:“每天把我喂飽的是最沒有營養的黑饃饃和紅薯,從小就吃不飽,但能吃苦。”高中畢業后,他有三年半的時間是在農村勞動,后來到西北農大讀書、留校、讀博、工作,正是這樣的成長和學習背景,讓他對農民、農村、農業有著天然的認識,對糧食問題有著本能的關注。“農民辛辛苦苦種出的糧食,經過流通、加工、烹飪,中間付出了多少資源、能源和環境代價,最后到達餐桌后,幾乎是吃一半扔一半!”成升魁從2005年就開始關注和思考食物浪費問題。在他看來,我國的耕地、水資源都極其有限,粗放的投入和消費端的浪費,嚴重危及生態環境。因此,他打算結合自己的專業,在食物浪費這個問題上做深入調研。在與同行交流研究設想時,一些人提醒他:“政府正在鼓勵消費,這么做不是‘唱反調’嗎?”但也有專家認為這是大事,值得去研究。圍繞這個選題,成升魁反復思考權 衡,但內心的遲疑和猶豫卻總是揮之不去。
2010年,成升魁帶著研究生到拉薩的餐館調研,遇到一件難忘的事。當時,課題組成員正準備進入一個包間,稱量餐桌上殘留食物的準確重量。他們一打開門,發現餐館的女服務員正狼吞虎咽地吃著桌上的剩菜。“那都是些來自貧困地區的十七八歲小姑娘,背井離鄉到西藏打工,每天節衣縮食,只能用客人剩下的大魚大肉解饞…… ”回想起那一幕 ,成升魁再次皺起了眉頭。這件事也促使他堅定了從事食物浪費研究的決心。隨后,他的研究團隊在《中國軟科學》上發文明確提出:“鼓勵消費不是鼓勵浪費!”由此,成升魁正式向食物浪費這個社會陋習宣戰。
五年奮戰結碩果
圍繞食物浪費開展研究難不難?成升魁覺得 ,最難的就是立項前后:“這事兒啊,把不準。怎么開展研究?怎樣才能拿出過硬成 果?”他雖然心里打鼓,但沒有停下調研的腳步,于2011年開始申 請這個方向的項目支持。2012年7月項目答辯的時候,成升魁看到 評委的眼睛“發亮”,就知道有戲。果然,“我國城市餐飲業食物浪費的資源環境效應及其可持續消費模式實證研究”順利獲得國家自然基金委重點項目資助 。4個月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 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成升魁的研究項目誠可謂恰逢其時。
此后,成升魁率隊耗時4年,在北京、上海、成都、拉薩共調研餐館366家,餐桌樣本6983個,完成餐館經理和廚師訪談750余人次,消費者調查問卷7482份,稱量 3.2萬余道菜品,累計稱重10萬余次,近300名研究生和學生志愿者參與其中。4年調研的歷程十分艱辛。想要獲得第一手數據,必須對食物進行多次稱重,但是哪家餐館會輕易讓你進去稱量飯菜?為此,團隊克服了重重困難,也得到了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
研究期間,團隊在某大城市的11所中小學開展深入調研,發現中小學生的浪費情況更嚴重。在某小學,團隊成員詢問一位小男孩:“剩下這么多豬肉白白扔掉,不感覺到可惜嗎?”小男孩振振有詞:“豬肉做得這么難吃,我都替豬感到可惜!”這一現象說明,有些學生追求的是口味而非營養,食堂為迎合學生而大量生產高鹽高油食物,更容易產生浪費。成升魁對上述問題異常重視,迅速撰寫報告 并于2016年4月15日通過中科院呈送有關部門。4月17日 ,《中科院專家于高度重視中小學校園食物浪費問題的建議》獲國家領導人的多項批示。4月底,相關單位開始貫徹落實中央領導的批示精神,一直整改到8月份。“一些同志因為我的報告受到了批評,可能會埋怨我,但我覺得這樣也是值得的。”成升魁笑言。
據成升魁團隊初步測算,刨除生產供應等環節的浪費,2015年,我國城市餐飲業僅餐桌上食物浪費量就有1700萬噸至1800萬噸,相當于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其中,大型餐館、游客群體、中小學群體、公務聚餐等是餐飲食物浪費的“重災區”。這些科學結論,得到社會主流媒體的廣泛宣傳,已產生了較大的社會效益。
五年深入一線、艱苦奮戰,成升魁帶領團隊,終于在為人忽視的領域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該項目在2018年順利結題并被評為優秀,課題組也發表了一系列文章、成果及重要咨詢報告,這些都讓成升魁感到自豪。
傳統命題新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并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基于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在財政部和中科院的支持和部署下,成升魁擔任“新時期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項目首席科學家。他的研究關注全產業鏈,把糧食從生產到消費作為一個系統,尤其強調消費端的潛力不可忽視,呼吁建立可持續的文明消費模式。
在中國營養健康需求變化的背景下,究竟需要多少糧食?供給側結構如何進行改革?新時期國家應當秉持什么樣的糧食安全觀?糧食領域的深層次矛 盾等問題是成升魁近幾年在思考的問題。
成升魁認為,我國傳統糧食安全觀是在千年重農、近代戰爭和饑荒大背景下形成的,導致普遍認為生產越多越安全、庫存越多越安全、自給率越高越安全、價格越穩越安全。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糧食問題的國內外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糧食生產付出了沉重的資源環境和生態代價,糧食成本高,農產品缺乏國際競爭力,農民靠種糧維持生計已不可能。加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觀念和需求已發生根本變化。同時,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高,中國的地緣政治地位已非昨日。這些迅速變化的現實迫切需要我們解放思想,建立新時代的糧食安全觀。
“我們團隊用了兩個月討論出8個字,作為新時代的糧食安全 觀—營養、綠色、多元、開放。還有24字方針:藏糧于地,綠色生 產;適度進口,適量儲備;保障營養,合理消費。”成升魁解釋說,營養是目標,要營養健康、攝入均衡、合理消費;綠色是核心,要降低消耗、保護資源、改善環境;多元是途徑,膳食結構、經營結構和經營主體都要趨于多元;開放是手段,要開放市場和政策。
成升魁認為,我們應從糧食數量安全到質量安全,全方位拓展糧食安全體系,重視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從戰略層面建立新的糧食安全觀,無論如何要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保護藏糧于地和藏糧于技,保障糧食安全,保護農民的利益。
“敏銳捕捉關鍵問題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成升魁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從食物浪費到糧食安全研究,他始終堅持把故事講給全社會聽,始終堅持用詳實準確的數據、嚴謹科學的調研、求真務實的精神去剖析問題、尋找癥結、提出建議。而激勵成升魁勇往直前、不懈奮斗的動力,就源自他胸中那顆為國分憂、為民造福的赤誠初心。
來源:《紫光閣》 作者:趙睿 發布時間:2018年第11期
“我們應該對食物有一種敬畏之情。”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成升魁對食物浪費現象總是耿耿于懷。2013年以來,成升魁率領團隊圍繞食物浪費、新時期國民營養與糧食安全等問題開展持續研究,并撰寫了系列咨詢報告。這組報告多次獲得中央領導批示,教育部據此下發《關于切實做好中小學節糧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央電視臺也對該研究進行重點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廣受贊譽的研究成果,不僅凝聚著成升魁及其團隊的智慧和汗水,更代表著一位科學家為國分憂、為民造福的赤誠初心。
向社會陋習宣戰
成升魁講起他的學生時代,就像路遙在《平凡的世界》里對主人公孫少平的描寫一樣:“每天把我喂飽的是最沒有營養的黑饃饃和紅薯,從小就吃不飽,但能吃苦。”高中畢業后,他有三年半的時間是在農村勞動,后來到西北農大讀書、留校、讀博、工作,正是這樣的成長和學習背景,讓他對農民、農村、農業有著天然的認識,對糧食問題有著本能的關注。“農民辛辛苦苦種出的糧食,經過流通、加工、烹飪,中間付出了多少資源、能源和環境代價,最后到達餐桌后,幾乎是吃一半扔一半!”成升魁從2005年就開始關注和思考食物浪費問題。在他看來,我國的耕地、水資源都極其有限,粗放的投入和消費端的浪費,嚴重危及生態環境。因此,他打算結合自己的專業,在食物浪費這個問題上做深入調研。在與同行交流研究設想時,一些人提醒他:“政府正在鼓勵消費,這么做不是‘唱反調’嗎?”但也有專家認為這是大事,值得去研究。圍繞這個選題,成升魁反復思考權 衡,但內心的遲疑和猶豫卻總是揮之不去。
2010年,成升魁帶著研究生到拉薩的餐館調研,遇到一件難忘的事。當時,課題組成員正準備進入一個包間,稱量餐桌上殘留食物的準確重量。他們一打開門,發現餐館的女服務員正狼吞虎咽地吃著桌上的剩菜。“那都是些來自貧困地區的十七八歲小姑娘,背井離鄉到西藏打工,每天節衣縮食,只能用客人剩下的大魚大肉解饞…… ”回想起那一幕 ,成升魁再次皺起了眉頭。這件事也促使他堅定了從事食物浪費研究的決心。隨后,他的研究團隊在《中國軟科學》上發文明確提出:“鼓勵消費不是鼓勵浪費!”由此,成升魁正式向食物浪費這個社會陋習宣戰。
五年奮戰結碩果
圍繞食物浪費開展研究難不難?成升魁覺得 ,最難的就是立項前后:“這事兒啊,把不準。怎么開展研究?怎樣才能拿出過硬成 果?”他雖然心里打鼓,但沒有停下調研的腳步,于2011年開始申 請這個方向的項目支持。2012年7月項目答辯的時候,成升魁看到 評委的眼睛“發亮”,就知道有戲。果然,“我國城市餐飲業食物浪費的資源環境效應及其可持續消費模式實證研究”順利獲得國家自然基金委重點項目資助 。4個月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 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成升魁的研究項目誠可謂恰逢其時。
此后,成升魁率隊耗時4年,在北京、上海、成都、拉薩共調研餐館366家,餐桌樣本6983個,完成餐館經理和廚師訪談750余人次,消費者調查問卷7482份,稱量 3.2萬余道菜品,累計稱重10萬余次,近300名研究生和學生志愿者參與其中。4年調研的歷程十分艱辛。想要獲得第一手數據,必須對食物進行多次稱重,但是哪家餐館會輕易讓你進去稱量飯菜?為此,團隊克服了重重困難,也得到了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
研究期間,團隊在某大城市的11所中小學開展深入調研,發現中小學生的浪費情況更嚴重。在某小學,團隊成員詢問一位小男孩:“剩下這么多豬肉白白扔掉,不感覺到可惜嗎?”小男孩振振有詞:“豬肉做得這么難吃,我都替豬感到可惜!”這一現象說明,有些學生追求的是口味而非營養,食堂為迎合學生而大量生產高鹽高油食物,更容易產生浪費。成升魁對上述問題異常重視,迅速撰寫報告 并于2016年4月15日通過中科院呈送有關部門。4月17日 ,《中科院專家于高度重視中小學校園食物浪費問題的建議》獲國家領導人的多項批示。4月底,相關單位開始貫徹落實中央領導的批示精神,一直整改到8月份。“一些同志因為我的報告受到了批評,可能會埋怨我,但我覺得這樣也是值得的。”成升魁笑言。
據成升魁團隊初步測算,刨除生產供應等環節的浪費,2015年,我國城市餐飲業僅餐桌上食物浪費量就有1700萬噸至1800萬噸,相當于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其中,大型餐館、游客群體、中小學群體、公務聚餐等是餐飲食物浪費的“重災區”。這些科學結論,得到社會主流媒體的廣泛宣傳,已產生了較大的社會效益。
五年深入一線、艱苦奮戰,成升魁帶領團隊,終于在為人忽視的領域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該項目在2018年順利結題并被評為優秀,課題組也發表了一系列文章、成果及重要咨詢報告,這些都讓成升魁感到自豪。
傳統命題新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并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基于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在財政部和中科院的支持和部署下,成升魁擔任“新時期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項目首席科學家。他的研究關注全產業鏈,把糧食從生產到消費作為一個系統,尤其強調消費端的潛力不可忽視,呼吁建立可持續的文明消費模式。
在中國營養健康需求變化的背景下,究竟需要多少糧食?供給側結構如何進行改革?新時期國家應當秉持什么樣的糧食安全觀?糧食領域的深層次矛 盾等問題是成升魁近幾年在思考的問題。
成升魁認為,我國傳統糧食安全觀是在千年重農、近代戰爭和饑荒大背景下形成的,導致普遍認為生產越多越安全、庫存越多越安全、自給率越高越安全、價格越穩越安全。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糧食問題的國內外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糧食生產付出了沉重的資源環境和生態代價,糧食成本高,農產品缺乏國際競爭力,農民靠種糧維持生計已不可能。加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觀念和需求已發生根本變化。同時,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高,中國的地緣政治地位已非昨日。這些迅速變化的現實迫切需要我們解放思想,建立新時代的糧食安全觀。
“我們團隊用了兩個月討論出8個字,作為新時代的糧食安全 觀—營養、綠色、多元、開放。還有24字方針:藏糧于地,綠色生 產;適度進口,適量儲備;保障營養,合理消費。”成升魁解釋說,營養是目標,要營養健康、攝入均衡、合理消費;綠色是核心,要降低消耗、保護資源、改善環境;多元是途徑,膳食結構、經營結構和經營主體都要趨于多元;開放是手段,要開放市場和政策。
成升魁認為,我們應從糧食數量安全到質量安全,全方位拓展糧食安全體系,重視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從戰略層面建立新的糧食安全觀,無論如何要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保護藏糧于地和藏糧于技,保障糧食安全,保護農民的利益。
“敏銳捕捉關鍵問題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成升魁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從食物浪費到糧食安全研究,他始終堅持把故事講給全社會聽,始終堅持用詳實準確的數據、嚴謹科學的調研、求真務實的精神去剖析問題、尋找癥結、提出建議。而激勵成升魁勇往直前、不懈奮斗的動力,就源自他胸中那顆為國分憂、為民造福的赤誠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