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科協科普工作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中央群團工作會議、“科技三會”和習近平總書記致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賀信精神,緊緊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條主線,堅持對標黨中央指示精神,對標黨組書記處部署要求,落實中國科協“1-9-6-1”工作布局,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打造普惠創新、全面動員、全民參與的社會化大科普格局,推動新時代科普工作全面提升。
一、編制面向2035年的全民科學素質規劃綱要,夯實國家部委聯合協同的大平臺
1.啟動面向2035年的全民科學素質規劃綱要編制工作。履行好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牽頭職能,搭好平臺、做好服務,總結評估《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實施情況,啟動編制面向2035年的全民科學素質規劃綱要,做好工作銜接,形成有力的工作推進機制。調動綱要辦成員單位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編制工作。
2.繼續深化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共建機制和動員體系。深化各部門各地方大聯合大協作的工作機制,加強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協同聯動,強化政策、經費、人才保障,推動將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納入黨委政府績效考核,與各地各部門中心工作有效銜接。鼓勵有條件的省區市開展全域科普試點,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
3.深化全民科學素質發展理論研究。聚焦“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等重要論斷,深入研究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的路徑載體和傳播機制,總結梳理中國科普發展實踐,探索科普發展規律。開展2019年典型地區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探索新時代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快速監測評估機制,創新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評估方法,完善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體系,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評價國際交流。
二、健全完善社會動員機制,打造社會化全域協作的國內工作大平臺
4.籌建中國公民科學素質促進聯盟。進一步探索社會動員新機制,聯絡動員國內知名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全國學會、媒體、金融機構及科幻聯合組織等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機構,發起成立中國公民科學素質促進聯盟,建設“產學研媒金”協同的社會化大科普工作平臺。
5.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科學辟謠工作。健全辟謠聯動機制,建設“科普中國”辟謠平臺,充分發揮科學家、科技工作者優勢參與辟謠資源建設,動員全國學會、地方科協和其他社會力量參與辟謠工作。促進大數據積累,形成辟謠資源庫,通過媒體傳播矩陣推送辟謠信息,提升科學辟謠的整體效能。
6.繁榮科普科幻創作。精心辦好2019年中國科幻大會,打造中國科幻界的年度盛典。加強市場化探索和社會化參與,搭建科幻產業交流溝通平臺,促進中國科幻事業產業發展。持續推進“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計劃”,推動科普進手游,成立科學游戲聯盟,推介優秀科普作品。
7.實施“科普中國”品牌提升行動。以“科普中國”品牌為引領,以互聯網思維創新科普工作模式。積極推動與各地各部門、全國學會、社會機構等共建共享“科普中國”品牌,建設科普資源匯聚和共享網絡,打造科普資源中央大廚房和地方樣板間。深入實施科普信息化工程,優化完善科普信息化建設機制,加強資源匯聚,廣泛動員社會各方豐富優質科普產品供給,著力培育層次豐富、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的科普生態體系。進一步辦好“典贊·科普中國”等品牌活動,擴大影響力。
8.拓展科普傳播渠道,推動科普產業發展。繼續推進科學界與影視界融合發展,探索科學娛樂交流融合,組織科普傳媒人員培訓、交流活動,加強與重要媒體渠道合作。建立科技館文化創意產品多元化開發與營銷可持續機制,實施全國科技創意產品培育計劃。辦好中國(蕪湖)科普產品博覽交易會,支持開展科普產業發展研討交流活動。加強科普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動員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在科普服務社會中實現應有的價值回報。
三、構建促進公眾科學素質提升國際合作長效機制,推動建立國際合作交流的大平臺
9.召開2019年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深化落實《北京宣言》,凝聚國際對于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對人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重要性的認識,分享各方對于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的責任意識、理論成果和創新實踐,更好應對科技與社會發展的全球共性問題。研究推進建立國際性公眾科學素質促進組織先期工作,推動構建科學傳播與普及領域國際合作長效機制。
10.拓展民間科技交流的全球合作網絡。深化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期間的雙邊合作意向,加強與相關國際國別組織的民間科技交流。推進科學傳播與普及領域全球性的網絡交流、資訊傳播和資源共享。
11.促進中國優質科普資源的國際共享。定期舉辦各種層次的交流活動。積極組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普場館聯盟。推動建設“一帶一路”(東盟)科普國際交流基地。舉辦第二屆“一帶一路”科普場館發展國際研討會和2019年國際科技館能力建設研修坊。舉辦“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科技成果科普展”,與澳門特區政府共同推動澳門居民科學素質提升。
四、健全完善科普服務機制,打造科普品牌
12.創新升級全國科普日等品牌性活動。在2019年9月第三周集中開展全國科普日活動,通過北京主場、全國分會場、科普進港澳、各地系列活動等方式廣泛動員社會各界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大型群眾性科普活動,為建國70周年獻禮。舉辦第21屆中國科協年會科普活動,聯合中宣部等部門開展好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聯合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舉辦送科技下基層活動。全年圍繞健康中國、綠色核能、環境保護、防災減災、食品安全、合理用藥、創新設計等公眾關注的熱點主題廣泛開展群眾性科普活動。
13.創新升級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推動起草印發科技館免費開放經費使用指導意見,加快推進《科學技術館建設標準》修訂工作。提升實體館公眾服務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挖掘全國科技館展教資源,舉辦全國科技館聯合行動。啟動流動科技館區域化常態化試點,擴大科普大篷車社會化運行試點范圍,提升流動科普設施服務質量和管理實效,實現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年累計服務公眾不少于3500萬人次。探索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長效機制,推動流動科技館在俄羅斯等國進行國際巡展。加強中國數字科技館內容建設,選取優質科普資源翻譯為多語種,推動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資源共享。探索建設“智慧科技館”。
14.實施青少年科技教育國際拓展計劃。精心打造一流青少年科技競賽和品牌活動,著力提升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搭建青少年科技教育國際交流平臺,辦好科學教育國際論壇;以“一帶一路”青少年創客營、教師論壇和“一帶一路”科學教育國際協調委員會廣泛宣傳推廣我國科學教育成果和中華文化,增進各國青少年相互理解和友誼,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大國際奧林匹克學科競賽、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等重要國際賽事的選拔培訓和管理力度,助力中國青少年不斷拓展國際視野;提升港澳臺青少年參與活動的質量和規模,將對祖國的情感認同深刻融入科教交流活動,服務民心回歸。
15.開展科技后備人才培養促進行動,激發青少年科學夢想。以習近平總書記“給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講話精神為指針,舉辦好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高??茖W營、中學生英才計劃、青少年創意編程與智能設計大賽、科學調查體驗、科學影像節、“館校合作基地?!钡雀黜椈顒?;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精神、創新思維、創造能力的培養貫穿科技教育全過程,不斷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科技創新后備人才。
16.推進學術資源科普化,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廣泛動員科技工作者履行科普社會責任,深入推進科學傳播專家團隊建設,開展學術資源科普化征集、新科技信息科普發布、科技創新成果和科技創新主題科普服務評價等工作。繼續加強高層次科普人才培養師資、課程、教材、基地建設,推進科普人才培養國際化合作。舉辦第六屆全國科技館輔導員大賽。創新開展科普人員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
五、深入實施鄉村振興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創新提升基層科普服務水平
17.開展農村重點人群科學素質培訓培育。聯合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鄉村振興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工作部署會。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科普中國信息員、鄉村科技人才等重點人群培訓交流,結合農業農村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帶動各級科協組織和農業農村部門聯動開展農民科學素質培育,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18.夯實科普惠農服務基礎。整合統籌科普中國云平臺和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建設智慧農民網絡平臺。開展2019年農民科學素質網絡知識競賽。探索遴選推介鄉村振興科普服務創新實驗基地。推動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聯盟發展,扶持各地開展科技小院申報和建設。編制科普服務鄉村振興研究報告和鄉村振興農民科學素質讀本。編制科普惠農系列出版物并發放地方。
19.創新提升基層科普服務水平。推進“科普中國”e站轉型升級,強化科普中國信息員隊伍建設和傳播分享。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指導各地積極主動適應實施方式變化,合理安排經費投入。加強社區科普工作,強化社區科普資源內容集成,協同開展城市黨建引領社區科協建設試點。舉辦省級科協區域性觀摩交流活動,搭建基層科普服務交流平臺。
20.推進“百千萬”科技志愿服務。廣泛開展“喜迎共和國七十華誕,科協在行動”志愿服務活動,充分調動科協組織力量走進農村、企業、園區、社區、學校等,推動科普服務走基層。探索建立科普志愿服務機制,壯大科普志愿者服務隊伍。聯合中央文明辦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科技志愿服務試點工作,動員組織科技志愿者投身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