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理事長成升魁接受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采訪,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的重要指示。

他認為,在西方尤其美國疫情肆虐、中國疫情完全控制和經濟社會活動快速恢復以及全社會消費特別是餐飲消費呼之欲出的時間點上,習總書記對食物浪費行為作出這樣的指示,是告誡全國人民“鼓勵消費不等于鼓勵浪費,刺激消費不等于刺激浪費;習總書記連續幾年關注食物浪費,足以說明總書記把食物浪費這樣一個社會現象或食物消費行為,已經融入到國家糧食安全、綠色發展、國民營養與健康和中國傳統節儉文化、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大戰略之中,非常及時,意義重大而深遠”。
成升魁研究員自2012年起,帶領團隊在國內4個代表性城市的366家餐館進行實地調研。據他最新的觀察,曾經作為餐飲浪費重災區之一的公款消費目前已經得到有效遏制,然而大眾餐飲食物浪費,特別是婚喪嫁娶、生日宴、升學宴、謝師宴等繁多的事件性宴請造成的食物浪費,依然十分嚴重,甚至怵目驚心。據調研,餐桌上的食物浪費率保守估計達到11.7%。另外,快餐盒飯雖然看起來并不顯眼,然而聚集起來的浪費量很容易被忽視。調研時,看到一盒一盒的飯菜被扔掉,令他非常難受。
2018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發布的《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披露,中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93克,浪費率為11.7%,大型聚會浪費達38%,學生盒飯有1/3被扔掉。初步測算,2015年中國城市餐飲業僅餐桌食物浪費量就在1700萬至1800萬噸之間,相當于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習近平總書記對餐飲浪費問題的重要指示,不僅指向長久以來的消費陋習,更指向糧食安全這個事關國運的重大命題。
成升魁研究員認為我們國家的資源是有限的,要滿足這么多人口和經濟繼續發展的剛性需求,壓力非常大。疫情肆虐,糧食供應鏈受阻,給各國的糧食安全帶來極大影響。中國必須清醒認識到目前的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的可能變化,努力打造中國內部的食物生產鏈、流通供應鏈和消費鏈相融合的全產業鏈循環格局,同時堅持全球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全力打通全球食物供應鏈,保證中國糧食安全。
聯合國糧食計劃署(WFP)近期發布的報告稱,全世界76.33億人口中至少還有8.2億人面臨饑餓,相當于世界上每9人中就有1人挨餓。今年在旱災、水災、蝗災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世界范圍內的糧食安全問題尤其值得注意。作為一個人口眾多,土地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中國始終把解決人民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首要任務。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時刻保持對糧食安全的危機意識,特別是堅持厲行節約、不浪費糧食和食物,吃得好,更要吃得營養,吃得健康,吃得文明,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成升魁研究員認為,我國傳統意義上的口糧需求完全可以滿足,現在缺少的是飼料糧,主要是蛋白飼料大豆,這是我國的資源里無法滿足的。減少食物浪費意味著前端糧食生產的壓力可以得到有效減小,意味著我們不需要付出那么多的資源環境代價,意味著一旦國際供應鏈受挫,我們完全可以依靠國內開源節流,保障糧食(物)安全。既保證了資源環境安全,又保證了人民的營養健康多元化的利用需求,同時弘揚了全社會理性消費和合理消費、節儉消費的新時代消費時尚。